志愿服务,既是社会温度的晴雨表眉山股票配资,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志愿服务事业正以制度创新为笔,以榜样力量为墨,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近日,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公布了2024年度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评选出全省“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各50 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各30个。这份涵盖多领域多地域的名单,不仅是对2400多万广东志愿者的崇高礼赞,更是“志愿广东”品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广东省首个志愿服务主题公园落户番禺。
制度破题:从“先行”到“示范”的广东探索
制度建设是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广东,这一理念已转化为扎实的实践探索。
记者了解到,2024年广东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全面升级。
2024年,广东省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与省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志愿服务的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迈向新高度。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优化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成立省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同步完善省志愿者联合会和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的管理体系。各地市也积极响应,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高质量推进“志愿广东”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为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筑牢了制度基石。
广东通过承办中社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工作部署推进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协同发展项目孵化基地和广东大夫山志愿服务主题公园、筹建广东志愿服务学院等举措,搭建起多层次平台矩阵,推动“志愿广东”建设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全省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突破2400万,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9亿小时。
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街道城东社区积极推动“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孵化“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文化进社区”等特色项目。
“我们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广东样板’。”省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省卫生健康委、省司法厅、省生态环境厅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志愿服务支持政策,为各行业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广东志愿者深度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文化强省建设、平安广东建设等重点工作,充分彰显志愿精神的时代价值。
榜样力量:微光成炬,照亮南粤
在2024年度的评选中,众多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村(社区)脱颖而出,他们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温暖的底色。
这些先进典型中,有扎根乡村的青年学子,有坚守社区数十年的“老黄牛”,还有跨界服务的行业先锋……他们以不同方式诠释志愿精神。
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周绍钧,从15岁起便投身公益,至今已组织超过300场志愿服务活动,带动9000余名大学生投身公益,累计服务村民超5600人次。他用笔触记录乡村故事,创作的公益文学作品和短视频观看量突破千万。周绍钧用青春书写了志愿服务的华章,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周绍钧在云南昭通支教,陪着孩子玩耍。受访者供图
在广州,从化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孙金光17年来始终坚守志愿服务岗位,身为一名司法警察,累计服务时长超过9000小时。街坊们亲切地称他“光哥”,他总是默默地在扶贫助困、社区帮扶等工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用坚持和热忱诠释了“平凡亦能书写非凡”的动人篇章。
而在志愿服务的另一条战线上,28年来,深圳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高敏用生命点燃希望,被誉为国内首位“生命摆渡人”。她坚持无偿献血,协调器官捐献,连续14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她用无私的奉献践行志愿精神,让生命在接力中绽放光芒。
在深圳,志愿服务不仅连接人心,也跨越地域。深圳博物馆志愿者陈惠娟,自1998年起投身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她积极推动深港两地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贡献力量,让志愿精神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同样用行动传承精神的,还有团一大纪念广场志愿驿站站长甘永乐。55年党龄的他,累计开展宣讲1800余场,接待参观游客超50万人次。他带领的驿站成为全市第一个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团支部并开展党团建设的志愿驿站,以赤诚之心践行“退休不褪色”的党员本色,让信仰的力量在志愿服务中生生不息。
在医疗领域,志愿精神同样闪耀着温暖的光辉。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豪发起“听到的美好”听障儿童医疗救助项目,募集善款超1500万元,为870余名耳疾患者重建听力。他用专业技术与公益爱心,让更多孩子听见世界的声音,点燃了无数家庭的希望。
这些志愿者的故事,映照出志愿精神的无疆大爱。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职业和地域,却因相同的信念汇聚在一起,共同温暖社会。他们用行动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光。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志愿者,如同一条条涓涓细流,汇聚成广东志愿服务的温暖江河。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他们的故事证明,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人善举,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志愿者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超50万场次。
茂名“消防夜市”让安全知识更接地气。受访者供图
基层实践:小切口撬动社会治理大变革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获评的志愿服务项目呈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色。
茂名“消防夜市”把消防宣传与夜间经济结合,借助“复古消防车”、摊位、服务站,在商圈普及消防知识。通过举办2300多场活动,发放15万余份提示传单,有效减少了消防安全事故。市民表示“消防夜市”让安全知识更接地气。
深圳坪山“新农人驿站”满足外来务农人员需求,组建“新农人”志愿服务队,推出“零跑腿”巴士和“田园假期课堂”,提供110项服务,服务时长达2.7万小时,惠及2万余人。
东莞横沥“益企啡吧”以公益咖啡店为依托,汇聚政企村社力量,为流动及本地居民开展咖啡、轻食制作培训,学员以志愿服务回馈,形成社区共治模式,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等荣誉,成为人口共生典范。
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云门村组建“瑶汉互助”志愿服务队、“金鸪鸪”瑶乡文艺兵等7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开展乡村教育、生态保护、文化文艺等志愿服务,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村民凝聚力。
汕头金平区鮀江街道安居社区推行“安居红心365”模式,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等群体,组建“银龄合唱团”“新蜂驿站”等5支特色志愿队伍,年均活动180余场,居民参与率73%,有力提升居民幸福感。
清远刺绣文化协会致力于刺绣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培训绣娘近千名,促进绣娘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带动绣娘增加经济收入,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志愿服务的广东特色,在于把‘盆景’变‘风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谭建光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评价道。
广东各地志愿项目以创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彰显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培训绣娘们制作巨幅刺绣。受访者供图
未来图景:打造志愿服务的“湾区样本”
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要进一步擦亮“志愿广东”品牌,推动广东走好走实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志愿服务融入千行百业、联系千家万户,队伍越来越壮大,舞台越来越宽广。广东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典型示范为带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注入更多温暖力量。
“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党的社会工作体系,是加强党对志愿服务的全面领导、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有力举措,对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志愿服务工作也需同步迈进。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构成与社会参与的关键载体,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需坚守人民至上,顺应时代潮流,关注民生需求,助力群众丰富物质与精神生活。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要坚持引导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组织建设与管理。
广东志愿服务事业的未来蓝图已然绘就,各方携手共进,定能打造出志愿服务的“湾区样本”。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影子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李晓霞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